《活着》读后感
如果非要我给出一个最喜欢的中国当代小说家,除了余华,我找不出更好的答案了。究其原因,一是因为我读的小说少,谈的上喜欢的作品自然更少;二是因为我喜欢余华作品对人性的认识。尽管王小波的作品更具启发性,到处都有闪光点,然而我觉得王小波的性格与自己差距太大,不知道他是不是一个油腔滑调的人,他的语言风格总有玩世不恭的感觉,可笑却不令我喜欢,然而要读。书籍是作者与读者心灵沟通的桥梁,我喜欢与自己心灵相融的作品,它们既加强了我原本将信将疑的态度,又修正那些错误的观点;还有一些作品虽然不能让人接受,但是他们的思想可能已经超越了我们当前的水平,更有必要仔细地阅读,像一种匍匐长拜读修行,多少年后才会到达圣洁崇高的殿堂。
余华作品中的人性,是那种面对现实最真实的人性,最平平淡淡的人性,他不去可以隐瞒历史,也不去抨击历史,只是把人物放在大环境中让他成长。多数人在面临仄逼时都是一种逆来顺受而又不甘寂寞,到最后还是屡屡无为,自己的性格、态度被岁月磨平,流露出一种包容的温暖,没有绝望,没有抱怨,仿佛看透了人生的一切,这就是余华作品的人性,这才最为可贵。说到这里,不得不想起另一部小说,路遥《平凡的世界》,我也非常喜欢,可惜只读过一部路遥作品,还是高中时期,不敢妄言。
之所以要写这些,是因为在看了余华小说《活着》几个月后的今天我又看了张艺谋由它拍摄的同名电影,带给我丝毫不减的悲凉感。原来张艺谋也曾这样有才华,只可惜沦落到今天这种地步,从《英雄》开始一部一部地惨遭唾骂,难道真的江浪才尽?我看未必,这么大的国家,绝不至于出不了一个会拍电影的大师,人口比我们少伊朗有《小鞋子》,经济比我们落后的印度可以拍《三傻逼大闹宝莱坞》。造成这种局面有许多原因,首先是国内卑鄙无耻的文化审查制度,电影电视书籍一一被蹂躏后才会呈现在大众面前,因此作者和导演们在送审前都会自阉一道;第二是大家功利主义作祟,为了多坑点钱,就拍一些不知所云的大片,而第二点原因有可能是第一点的恶果,一个国家并不只有主旋律和丰富多彩的历史,他们还可以有现实和未来,而恰恰现实和未来都太敏感,那些导演不知还可以拍什么,只好那一些下三滥的恶搞,穿越等古装片糊弄大众。还有一个更可悲的事实,广电总局说古代也不要拍的太多,既然抗日在明代开始就是中国的主旋律,估计以后大家只有看一个中国人击毙一百个日本人的科幻大戏。
我相信张艺谋可以是一个大师,但是很遗憾,这么好的片子,而且比原本小说缓和许多还被禁映,有意思的是原版书却没禁,我猜是中国人读书少的缘故,反正看得人少,出一下也无妨,但是电影的受众群体是面向所有层次观众,不能让他们看到共产党的痛点,虽然党内已经给文革和大跃进定性为错误路线,但是让别人看自己伤疤总是不爽。